文\守一
上海公布了民愤极大的售卖劣质猪肉案件的处理结果。
因为把300多万的劣质猪肉,卖出760万的高价,四名嫌疑人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,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同时,梅陇镇副镇长任伟萍、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栗爽,因为在发放保供物资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问题,被党纪政务立案调查,并按程序免职。
回看这起案件中的两个细节,堪称匪夷所思。
一是和地方政府签订保供协议的是上海咨谕实业有限公司,可这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,之前接受采访说,“事前不知公司成为供应商,也没有签过字,已经报警。”她还说公司公章被朋友自行取用,而这个朋友自己没有公司,是朋友与政府对接的。
二是有网友查询咨谕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发现,该公司经营范围明确写着“不含冷藏冷冻食品”。那些劣质猪肉之所以会变味,大概率和公司缺乏冷链运输设备有关。那么,如此赚钱的生意,为什么要给这样一个资质并不很过硬的企业呢?
两个细节联系起来看,很容易猜测,疫情期间非常值钱的企业的“保供资格”,存在很大人为操弄的空间。现在企业和政府相关负责人都在进一步调查,相信这个非法链条,应该很快就能查清。如果真想查的话。
01
看到这个令人气愤的案件,很多人心头可能都有一个朴素的疑惑——为什么一边是这种“野鸡公司”拿着保供协议作恶赚钱,一边却是某些互联网平台企业不属于“保供单位”而送货无门?
尽管互联网平台也无法完全杜绝劣质产品,可是设想一下,如果这次接下梅陇镇这单生意的是京东或者美团,有可能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价值760万的劣质肉吗?
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大企业平台通常更在意品牌声誉,同时也有相对稳定的品质把控,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,都不太会为了短期小利,而做出极可能挖坑自埋的这种冒险。
而且,即便真出了意外,大企业平台也意味着有能力和动力做好善后补救。以往我们看到这些互联网平台的产品质量纠纷,多数都会有相应的赔偿。
而这一次,梅陇镇花掉的760万,能不能要得回来,还是个未知数。
对于这些生活服务类的电商平台,平时人们也多有抱怨,可这次上海疫情,很多人会发现,这些平台成了最后的最可靠的依赖。
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更有道德血液,而是由其市场地位决定的。这些企业有资源、有能力,又想做长久的生意,所以自然愿意在特殊时期开拓市场、建立口碑。
说白了,这就是市场机制本身具备的优胜劣汰能力的体现。
越是在不确定性强的环境下,大的企业越是值得信赖。个体或者小企业可能只想着怎么利用特殊时期大捞一笔走人,而大企业则会更多考虑到疫情之后更长远的发展。
02
即便在疫情防控的局面下,市场规律一样都在发挥作用。被封控的居民不可能全靠政府配送,大量的需求依然要依靠团购、自购等渠道,怎么尽可能让市场健康运行,这才是需要考虑的。
今天下午,还有一则上海警方的通报,引起很多关注。一名犯罪嫌疑人非法租用食品经营执照,在一周时间内,累计销售175万余元,获利竟然高达150万元。
这则信息,一是透露了上海目前客观存在的物价飞涨,其背后的供需失衡,必须加以重视。二是说明不规范的市场主体,在短期暴利的驱使下,更容易上演火中取栗的剧情。在打击个案的同时,有必要尽快让更多规范的电商平台发挥作用。
作为主导疫情防控的政府部门,应该深刻领会市场逻辑,为那些有能力、有意愿的企业,提供更便利的条件,或者说,更好地监督他们提供好服务。
一边给这些企业制造障碍,一边给卖劣质猪肉、暴利蔬菜的钻营分子大开方便之门,除非是有人想赚取私利,否则简直难以理解。
今天还有一则消息,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约谈美团、饿了么等12家电商平台。之前确实也有骑手私下加价等案例被曝光,提醒这些平台做好内部规范管理有其必要性。
但在疫情形势仍很严峻的当下,让这些电商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,总比把希望寄托在临时干起卖猪肉活儿的投机者身上要好吧。
作者简介